人工智能(AI)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已经逐渐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今,人工智能更是应用在医学领域。国家及各省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中医智能化、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医人工智能。
很多朋友都会问我做中医人工智能的初衷是什么,其实我做中医人工智能的初衷很简单,因为本身我是家族企业,自己要继承祖业必然要面临当医生的一个选择。期间我有这么一个思考:如果中医的传承要靠家族内部的子女,万一你的子孙能力不够,或者他志向不在做医生这块,那就会断代,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一个医生的医术再高超,他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往上封顶,也就能接诊两百人左右,没办法去救治更多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由于时代科技的局限,导致了生产力难以得到释放,而人工智能的出现突破过去的局限,让过去的一切变成了可能:第一个,你的子女即使不继承你的医术,不从事医生这个职业,你的医术也不会断代了,因为医术有了载体。第二个,能力特别强的医生,可以将自己的行医智慧放入人工智能里,让其他医生学习,从而造福更多的人。第三个就是我们国家医生的水平良莠不齐,大量的中青年医生不会看病,或者说医术是堪忧的,会看病的医生又面临着年事已高的处境,而且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老百姓想要看好病的需求和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很好地缓解这一矛盾。
中医人工智能对于医生和医馆有什么好处?
提升医生医术。医生用了人工智能后,医术无异于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将是医生助手的角色,有了它的辅助,可以实现年轻中医师拥有老中医的治疗思路。
保障医馆投资人利益。人工智能对于医馆来说,可以解决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医馆的利润分成的模式。医馆的投资人很多自己不是医生,不会看病,他营收的很大一部分是贡献给了医生,但是中医馆利润非常低,中医看病收费相对于西医动辄上万的医疗费用来说是相当便宜的。在这种情况下,医馆投资人的收益是得不到保障的。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中医师诊疗?
人工智能实际上就是医生的大脑、医生的字典,相当于是有一个活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医生坐在你边上,你只要把望、闻、问、切这些前端的事做好,然后把数据输入系统,系统就会帮你得出一个结论,告诉你该怎么看。
中医人工智能适合谁用?
一、想要提升医术的人。他可以将人工智能用作自己的一个辅助工具。
二、医术不错想要一些借鉴的医生。人工智能,不单单可以辨证开方,还可以出现包括养生知识在内的很多提示信息,相当于医生随身带了一本字典,可以随时查阅。
人工智能会代替医生吗?
不是有了人工智能就不要医生了,而是重新定义了医生这个角色,过去医生什么事都要干,他要问诊、收集症状、收集患者信息,要判断这个患者得的是什么病,然后他还要跟患者讲解药物禁忌、注意事项、病因、生活要注意哪些保养,药怎么服这些讲解工作,他要开药,开完药以后他还要去给患者抓药。社会化分工后,原来采药、炮制的工作被药厂给取代了。社会化分工将医生从原来繁琐的事物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专注于收集信息,和患者沟通。随着社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原来辩证开方的工作,可以由更优秀的人工智能来做。
中医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医生助手的角色,机器确实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比人可靠、比人精准、不会疲劳,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其水平也会越来越高。但人工智能始终不是万能的,它不能代替人提供人文关怀和情志治疗。
中医人工智能它真的靠谱吗?它的有效率怎么样?
理论上,看病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是有严谨的思考步骤的。我们都知道人工智能最强的就是它的逻辑能力,这方面它是优于人类的,所以从逻辑上来说人工智能是靠谱的。
大家应该还记得阿尔法狗4:1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的新闻,这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证明人工智能在逻辑运算的领域强过人类的大脑。
现实层面上。我们的医馆九成的医生都是青年医生,他们全都使用人工智能,接诊的患者数量也非常可观。以2018年的数据来说,整个中医行业平均每个医生一天的接诊数量只有五个人。还有一个数据,一些不在公立体系里的名老中医,差不多一天接诊二十人,特别厉害的国医大师,差不多一天能接诊四十人到八十人。一个刚刚进入工作领域的医生,他借助人工智能带来的患者就已经超越了平均数,也超越了很多名医,人工智能的实战经验非常丰富,并不逊色于从医几十年的医生。如何判断人工智能系统好不好呢?你把复杂的病情往系统里一输,看看有没有用一些禁忌药物,如果会用禁忌药物,就说明这个系统不行。
来自部分读者的提问
问:市面有其他一些中医人工智能系统,您的智能系统——慈脉云诊,对比它们有什么优势呢?
答:中医人工智能有两种:真AI和假AI,市面上有很多所谓的人工智能,它的重心在前端,也就是放在数据的收集阶段,譬如收集一些舌象、面相等。这种不能称之为真正的AI技术。真正的人工智能它要解决的是后面的辩证思考用药的问题,而不是解决前端的症状的获取的问题。我们花了六年的时间打磨出了能够辩证用药的人工智能——慈脉云诊。